首页 > 玄幻奇幻 > 禅观与净土 > 第5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观照篇)

第5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观照篇)(2/4)

目录

第二个,中道的思想。实相它必须掌握两个原则:无相跟无不相,就是空性跟妙有。所以,你一旦听到大乘的思想,讲到菩提心,它一定不能离开空正见。因为你没有空正见,你不可能发起菩提心。你心中有一个相状,你不可能对所有众生释放善意的,不可能!你一定要把心中所有的相状都拿掉,一个人心中没有恨也没有爱,什么都没有,才能够发起菩提心!

所以,我们要知道,佛法讲离相,离相不是清净的意思,清净也是一种相想,它是离开杂染相,离开清净相,我们可以方便说是离相清净,但是那个相,它也不是清净相,它是离一切相。所以菩提心跟空正见,它永远是保持平衡状态的。菩提心肯定有相,菩提心有两个相状: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一个佛道的相让你去追求;一个众生的相让你去悲悯。但是这是站在什么基础呢?站在无相的真如的角度去发心,才可以广大圆满。

所以,你如果要修行大乘佛法,走上菩提的道路,你要掌握两种思想:第一个,离开对立;第二个,永远保持平衡,中道平衡,空有的平衡,空性的真如跟缘起的菩提愿要保持平衡。

其实佛陀的说法,我们可以照《法华经》上说,佛陀的说法他掌握了“权”跟“实”两种概念。权法就是方便。比方说,佛陀一开始说造善,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,这句话没错吧?所以鼓励我们断恶修善。但是佛陀又说,快乐的果报是有过失的,那么一个人在人天乘的时候,他为什么造善呢?他就是有一个安乐的果报,让他去当作目标。现在佛陀把安乐的果报也否定了,说安乐的果报是无常无我的,你应该追求涅槃;到了大乘佛法,佛陀说,涅槃的相状也是生灭的,究竟义来说,是了无所得。所以佛陀的说法,他是一层一层的,先开方便门,最后示真实相。

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走大乘的时候,你该是接受大乘思想的时候了。因为你必须有一个大乘的心态,你生起的这个佛号,才可以完全相应于无量光无量寿。如果你跟阿弥陀佛要全面性的感应道交,完全的心心相印,你必须要成就大乘善根!否则,你只是局部的感应道交,因为你的心态是有限量的,佛陀是无限量的,这两个不相随顺的。

我们不一定要具足佛的功德,这个是要等待时间,但是起码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,必须是同一个档次,必须要随顺,叫顺从。你们两个是走在同一个高速公路上。虽然佛陀走在前面,你走在后面,你缺乏的只是资粮,缺乏只是时间而已。所以,如果我们今天要真实地跟弥陀全盘性的感应道交,那么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开权显实,开显真实的心性的时候了。

丙二 、别明,分三:

一、破除虚妄;二、开显真实;三、功德超胜。

好,那么我们怎么进入大乘佛法呢?我们看下一段。

别明分三段:一、破除虚妄;二、开显真实;三、功德超胜。

丁一、破除虚妄

那么开显真实的心性,首先要先破除虚妄。因为虚妄相在那个地方干扰,你就很难把真实的东西显出来。

我们先把它念一遍。

先看这个无分别智这一块。

我们在面对相状,当然这个相状不是外境的相状,我们现在谈到是内心的相状。我们内心有两种相状。如果你稍微再内观,你就会发觉,我们的心经常会有两种相状:第一种叫做依他起性;一种叫徧计所执性。

依他起性是什么?这个依他,“他”指的是因缘,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,这个叫依他起性。

徧计所执相,就是由你的妄想、名言分别所安立的相状,叫徧计所执性。

所以,我们现今要走入大乘佛法,开始清除垃圾的时候,第一道垃圾要清除什么相状呢?清除你的名言、妄想所安立的相状。比方说,我们喝一杯咖啡,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,你会有一个相状。如果你这个人福报很大,你这个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,会有一个甜美的相状出来,不是咖啡好喝,是因为你还有善业力,这个善业力它会把外境变成美好的相状。那么这个相状本身,还没有加上你的诠释,你还没有产生各种想象,这第一念,第六意识的第一念,这个叫依他起性,这个只是完全的业力的显现,这一块没有错。

诸位!佛法的空性,你不能违背因果思想,因为这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。你喝咖啡,你感到咖啡甜美,那是因为你福报大。所以,我们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的影像,可能是美好的,也可能是丑陋的,这个第一念的相状都要保留下来,因为它是因果的法则。

但是你第二念,开始加以形容的时候,这个咖啡不错喔,是我去年在哪里买的,开始加以比较,安立名言,这个相状就颠倒了。因为这个相状就很可能带动你的执着了,它已经为你的爱取做布局了,它已经偏离本来面目了。本来你的业力的相状,就这样子而已,那样就是那样,你给它安立了太多的名言,加油添醋了,所以这个相状不断地变。你的心理素质好一点的,会如理做正面思考,你会把不好的东西讲成好的;有些人他习惯性做负面思考,好的东西讲成不好的。不管你是把好的讲成不好的,或者不好的讲成好的,这些都全部去掉。所以,无分别智,第一个,破除你心中的名言分别。

我们前面在修习解脱道的时候,对治爱取,它的速度比较慢,解脱道的对治爱取,是感受,然后打妄想,等到执着的时候,已经坚固地执着了,再来破,受、想、行,到了“取”的时候才破。

但是大乘的菩提道,它“想蕴”的时候就破了。它只允许你有第一念的想蕴,第一念就是依他起性,它永远保持当下的第一念而已;第二念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,这个相状就不可以了。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观,它永远像镜子一样,一切法就是“如”,就当下。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心中最好少讲话,你话讲得越多,你就会带动感情攀缘,后续的问题你就很难处理了。

所以,大乘佛法是正本清源,它对治一开始先把你的妄想收住,叫都摄六根。小乘佛法是出了事情再来对治,大乘佛法是你根本就不能出事。所以你要训练自己 徧计本空,看到事情少发表你的意见,多用佛法来诠释它,用佛法来观照。为什么说你这个人业障深重?从大乘的角度你妄想打得多,你就业障深重了。因为你妄想打得多,你就很可能产生执着,因为妄想已经为执着铺路了。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两个是好兄弟,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,你希望很洒脱地离开娑婆世界,你就必须要把这个第六意识收摄了,要开始收第六意识了,不能到了执着再来对治了。所以,无分别智,它是破什么?破除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,而保持业力所显现的相状,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。

那么到底名言的相状跟业力的相状是怎么回事?

我们往下看,有三段, 我们把它念一遍。

我们讲过,开始观心,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,我们不可能马上观到心性的本体,一定是观到心性的表层。就像你看镜子,你不可能马上看到镜面的光明,你一定是先看到镜子的影像。

心性的影像有两块:第一个是业力所现。比方说,我们看这一段:“鬼傍生人天,各随其所应。”鬼道、畜生道、人道、 天人这四个道,这四个道他里面的内心,各有各的阿赖耶识。那么他们由他们个人的善恶业力,“等事心异故,许义非真实。”等事就是说,这四类的众生面对同样的所缘境,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十年末世:满级大佬去种田 她是神!网恋的冷宫皇子黏上瘾 回到末世百天前,变卖家产狂囤货 小祖宗娇又软,京圈大佬乖乖臣服 封总,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葬天一剑 九龙吞天诀 废土冒险家 天使与魔鬼同在 完蛋!祁总蓄谋已久等我离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