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二十四章:铸币与规范度量衡(4/5)
至于正背面的图案设计,李郃其实也考虑了不少,比如说印上人像,奈何冶造技术不达标只能放弃。
最终在经过众人的商议后,李郃决定在圜钱的正面刻上‘少梁’二字,而北面则刻一个‘墨’字,以纪念墨者对少梁的诸多贡献。
这番设计,可谓是让墨践等墨家弟子又惊喜又惶恐,惊喜于少梁对他墨家的重视,惶恐于此事史无前例,墨践、相里勤等几位钜子唯恐遭天下非议。
但最终李郃还是拍定了此事。
在李郃的支持下,不说负责铸币的墨者石异,就连墨践这位墨造局的局长,还有墨明、墨斗、相里勤等各辖下各部、各司的部长、司长们,也兴匆匆地参与铸币之事,希望参与铸造第一批的测试钱币。
毕竟这非但是少梁的大事,也是他们墨家的大事。
然而这首批测试钱币,在铸造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。
材料工艺方面都没问题,少梁铸币的材料与各国一样,采用的都是青铜;工艺也没问题,凭墨家巧匠的技术,打造一具用来铸造青铜钱币的模具根本不成问题,问题在于工差。
这一版青铜钱币铸造出来一对比,大小与厚度,均有差不多约一根针左右的工差,分量也不相等。
平心而论,这点工差在各国眼里根本不算什么,问题在于这是少梁的墨造局,是天下墨者巧匠集聚之地,而且打造还是史上首枚纪念墨家的钱币,这让希望精益求精的众墨者十分难受。
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
诸墨者们连忙找寻原因,最后发现,负责浇筑铸模的十几名墨家巧匠,分别来自于魏、赵、韩三国,他们各自携带的木尺存在不小的误差,以至于浇筑出来的铸币模具,有的孔模大、有的孔模小,有的稍深、有的稍浅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